
我们都知道“天下第一行书”和“第二行书”分别是的《》和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单论美感,前者的确胜过后者;可是如果要比一下用笔之高古、情感之充沛以及篆籀笔法之佳,颜真卿丝毫不输王羲之。《祭侄文稿》虽然有名融易富配资,但笔法之佳又不如《争座帖》,而《争座》又不如“三表”。

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,有一件“镇馆书法”,这便是行草《三表帖》,即包含《谢赠祖官表》《谢兼御史大夫表》《让宪部尚书表》三帖。《让宪部尚书表》作于至德二年(757年)四月,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尚书时所作。

《谢兼御史大夫表》作于至德二年(757年)六月,肃宗先授为宪部尚书,又兼御史大夫。颜真卿上书认为不可妄授,主动请求“停臣一职,别授忠贤”。《谢赠祖官表》作于乾元元年(758年)四月,朝廷追赠颜真卿祖昭甫华州刺史,四月颜真卿于蒲州任上特上表致谢。

这三卷作品的创作时间与“三稿”接近,均是颜真卿晚年“人书俱老”时所作。《三表帖》原稿已失,所幸有拓本存世,清末时为日本所掠,被和裱为一册,现为纸本册页融易富配资,共18折、36页,每页纵约36厘米、横约17.5厘米,总计2000余字。

与《争座位帖》等相似,《三表》也是颜真卿的草稿作品,书写状态极为真实,批改、涂抹痕迹也都保留了下来,乍一看歪歪扭扭,实则是笔法精绝,米芾点评:“秃笔,字字意相连属,飞动诡形异状,得于意外也。”杨守敬也评价:“行书自右军后,以鲁公此帖为创格,绝去姿媚,独标古劲。”

《三表帖》起笔多藏锋重按,首笔顿笔,笔锋铺展后再顺势行笔,避免了尖刻浮滑,行笔中中锋始终稳驻,笔画粗细变化丰富、对比强烈,却无臃肿或虚飘感,转折处折笔不提锋硬转,而是稍顿后圆转过渡,既保骨气又显温润,彻底跳出了刻板,让行草笔“刚柔相济”。

结字宽博沉雄,打破了晋唐行草的精巧框架,左右结构刻意拉开间距,却靠笔画倾斜角度牢牢稳住重心。上紧下松,撇捺舒展如两翼,既显庄重又不失动感。善用“欹正相生”,左低右高,看似歪斜却如磐石稳固,这种“险中求稳”的结字智慧,成为后世学结字的重要参照。

虽然是拓本,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墨色的变化,沉凝饱满、燥润变化、枯笔飞白等均是“墨随情动”的处理,不是刻意炫技,而是将情感融入笔墨的自然流露,为墨法运用树立了典范。欧阳修赞“字画刚劲独立,不袭前迹,挺然奇伟”。

《三表帖》学笔法可练控笔力,学结字能悟布局道,笔笔出自魏晋而能自出机杼,是我们学习行草用笔的范本。

而今,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:1复制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临摹和欣赏。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